为深入学习贯彻习大大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批示,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8月13至8月17日,福建农林大学澳门大金沙所有网站“茶音普语”普通话推广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赴漳平市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实践队在引导老师阮云凯的带领下一行10名师生,探寻南洋镇水仙茶园,走进附属小学,深入溪南乡间等地。了解当地基层普通话普及水平,让普通话培训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培养乡村小学浓厚的读书氛围,依托人文自然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推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普进乡间,不忘桑榆言
第一站:漳平德亨仁厚养老养生中心
在漳平德亨仁厚养老养生中心,实践队队员们通过趣味课堂的形式向农村老人开展普通话宣传与培训交流活动。实践队队员通过诗朗诵、红歌演唱等趣味形式展示普通话语言学问魅力,在互动交流中强调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实现老年人对普通话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到“自觉践行”的飞跃,为实现推普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茶音袅袅,普语声声
第二站:南洋镇国家湿地公园
在南洋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展示中心,实践队队员与南洋镇团委有关负责同志交流南洋镇茶产业发展现状,了解茶产业对当地乡村振兴的贡献。此外,实践队上茶山,开展了“茶音普语”普通话推广活动,帮助只会用方言表达的茶农翻译茶产业相关的专业术语。此行,实践队队员们意识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事关历史学问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的发展也需要跟上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需要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站出来从事“三农”工作,扎根基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助力服务乡村建设和发展。
庚续历史文脉,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站 漳平市博物馆
实践队前往漳平市博物馆,分别参观了王景弘史迹陈列馆、奇和洞遗址馆、漳平历史陈列馆。在负责人的先容下,队员们了解到漳平市历史人物王景弘伟大的航海事业、奇和洞遗址所蕴含的学问遗产和重要意义以及漳平市的学问底蕴和方言历史,进一步加深实践队员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解。通过此次与负责人的深入交流、探讨,能够将推广普通话与传承当地学问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学问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趣味推广普通话,心灵开遍常识花
第四站: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在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实践队队员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次以“普通话趣味推广”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通过“绕口令比拼”、“诵读经典”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记忆普通话发音,寓教于乐,增强孩子们对说好普通话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活动中,实践队的队员们也为孩子们树立起榜样,教导他们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能够增强孩子们对学问的认同,更加努力向上,用自己的力量来促进家乡的振兴。
访谈话普语,调研看发展
第五站:溪南镇政府
在溪南镇,实践队走近村落巷尾,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探访乡村农户,了解他们对普通话推广的看法和使用情况。到溪南镇政府,与政府工作人员座谈交流,通过交流探讨,实践队师生了解到溪南镇普通话推广情况,并收获学习普通话推广经验。此外,实践队向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开展访谈,在访谈中共话推普宣传意义,体悟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助农发展。实践队队员深刻地感受到普通话对助力农村发展地意义,也将深入推广宣传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
绘声绘色是人烟,流芳古韵意东湖
第六站:东湖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队来到了有“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之称的东湖村,东湖村的发展利用其古村落保存相对完好的特点,结合当地交通近年来得到完善。当地环境宁静悠远,当地政府最开始发展当地的旅游业,率先响应了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为对外交流提供保障,旅游业才能发展起来,随着当地推广普通话的进度不断推进,交通的不断完善,游客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无障碍,游客得到更好的服务,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东湖村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东湖经验”也给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发展方向,促进中国乡村振兴事业更进一步。
正如当地教育工编辑所说的,“他们会说普通话,能更容易走出去,飞向更远的天空。”此行,实践队队员用普通话这把“推普”的钥匙打开“助农”的大门,将普通话推广融入生活和教育,拓宽受益地区和学校,让“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扎实推进,更好服务群众、惠及农民。活动结束之后的收获,为每个学子的心中注入了不息的精神源泉,在推普活动中坚定了师生的信仰信念信心,师生共同践行了国家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大政方针。